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反学术不端成为文化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4:3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建设,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学术不端行为仍时有发生,相关规范和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前不久,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京召开专题研讨会,30多位院士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围绕“科学道德”话题建言献策。从今天起,本版“新语”栏目编发部分与会者的言论,以飨读者。


张存浩 人物速写为马国英绘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经济动机的道德正当性逐步得到肯定。但是,这种道德正当性是有限度的。如果无视其有限性,不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必然助长浮躁的社会风气。目前这种风气已经侵蚀到各行各业,科技界也不例外,只不过,急功近利在科技界有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

    例如,许多科技人员对科学成果一直持有过高的预期,为了达到这种预期,对科学资源进行过度使用与“开采”;再比如,个别领导由于对科学自身规律认识不足,对科研中的“失败”常常缺少应有的宽容,甚至对一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讳疾忌医。这些急功近利的要求,直接导致了科技领域的短期行为与投机心态盛行。此外, “以量取胜”的政策取向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导致了科学价值的迷失。

    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发布得过于随意,也是整体社会环境浮躁的折射。一些人在未经同行评议的情况下,就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某些科研成果,企图借此获取优先权和社会荣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并在某些不恰当的舆论导向下,进一步助长了浮躁风气。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治,会加剧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危机与信任危机,同时也势必会对科技工作的社会信誉造成损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界针对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讨论的深入、科学道德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相关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恪守科研诚信、反对学术不端的风气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力量,并且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一种共同文化而日益增强。我们希望这股文化力量,能够成为推动科学共同体内部遏制学术不端和不良学风的原动力和基石。

    文化力量的形成,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努力,也需要一定的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比如德国就十分注意将科学道德规范内化为科学活动主体内在的精神追求。如他们的马普学会规定,青年科研人员到马普学会工作时,必须先参加培训,并要求在相关文件上签字,要承担相应的科学责任,从而将科学道德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目前,一些国家开设有科学道德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公开争论和参与专门案例的讨论,深刻领会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事实上,只有当科学道德建设通过文化的约束力,广泛应用到具体的科学实践之中,并得到科学制度文化环境的支持时,科学道德规范才更加容易转向制度化。 (张存浩/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5-5-6 00:50 , Processed in 6.070546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