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学术评论破除“学术潜规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5: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任国征

《学习时报》2009年8月17日学术思潮版刊登的宋惠昌同志的文章《从破除“学术潜规则”着手根治 “学术腐败”》是该版的又一篇力作,也是近期最优秀的学术评论之一。受此启发,我们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我们应该如何根治和破除“学术潜规则”呢?我觉得应该加强学术评论建设,使学术活动和学术评价在阳光下运行,使“学术潜规则”失去存在的空间。

学术评论在我国没有广泛认同的概念,而且在我国的辞书里没有这个条目的学术解释,英汉词典里也没有英文对应。一般认为,学术评论(俗称“学术的学术”)最大的特点是对象和方法都具有“学术性”。 “学术”与“理论”的区别是:主体不同,如,学者Academic authority,理论家theoretician;行为不同,如,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理论“学习”(study of the theory)。另外,西方评论分为:评论家(reviewer)和评论员(commentator)。

我国的学术评论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也落后于我国的其他评论形式。学术评论同新闻评论、文艺评论并称当今三大评论。新闻评论是指新闻媒体“言论”的总称,即通过分析问题阐明观点和主张。目前有社论、编者按等形式,近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也开辟了“本台评论”。文艺评论(批评)是指对于文艺作品、作家、现象和实践进行的理论探讨、分析评价。今年《中国作家》新开辟了文艺评论专栏,《人民日报》今年7月 1日扩版后,每周新增一个文艺评论版。

说起文艺评论使我想起6年前,我看了京剧《秦香莲》直播后,给央视“空中剧院”打电话说“剧中一双儿女要区分性别不能穿戴一样”,剧组马上表示“这个评论很好,我们下次加个红头绳”,渠道之顺畅、态度之认真,让人非常感慨。我想,我们尚在起步阶段的 “学术评论”,也应该理顺渠道、端正态度,在关键时刻不缺位和不失语。

原斯坦福大学校长、《自然》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书中谈到学术评论时说:“发表这种评论的可能是非学术的刊物,甚至也可能是面对大众的报纸和杂志”,“这类文章常是尖刻的,甚至是恶毒的。由于传播面广,所以它在学术圈中产生的反响也就可能很不一样”。作者忧虑的是学术评论不健康和不专业的问题。就目前的紧迫性来看,加强学术评论建设有助于破除“学术潜规则”, “形成文明的学术风气,使凛然正气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见宋惠昌同志的文章),应当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是倡导学术宽容。因为学术探索难免会有失误,同抄袭和剽窃不同,必须倡导学术宽容。学术评论应该站在学术立场上(如创新、论据、方法、细节),客观评价学术意义和翻译细节的功过。

二是反对“学术剥削”。有人发现东北某大学博士和副校长文章有抄袭行为,学校出来澄清副校长只是 “挂个名”。其实“挂名”事件就是所谓的“学术剥削”(评论术语),在国外属于重大学术不端。若是学生让导师署名为了发表,或导师让学生代写为了省事,都是对学术规则的挑战。

三是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学术评论应该通过“纠错”、“商榷”和“补充”等形式,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如《人民日报》6月12日理论版头条文章不应把“金融”和“保险”并列,与经济学理论不符。《光明日报》6月30日史学版头条文章,标题是“近代”,内容是“1840—1919年”,文题不符等。

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将《恶之花》和《以赛亚书》的部分观点归纳为“有些事情,尽管不美但却神圣,而且正是因为它不美且就它不美而言,才变得神圣”。其实,我们的学术评论虽然不尽完美,但却因为其对于破除和根治“学术潜规则”和“学术腐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显得永远神圣!

(来源:学习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4-5-19 23:57 , Processed in 6.069569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