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造假盛行的茶几上摆满了杯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9:3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青年报通过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具体来说,85.1%的人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货”,77.0%的人遭遇过“盗版书”。其他还有:虚假报道(70.4%)、盗版CD(70.3%)、街头骗术(70.2%)、假政绩(57.1%)、假发票(52.1%)、学历作假(42.0%)、学术作假(41.8%)等。

  用造假无处不在来形容现在的社会现状,应该并不夸张,所以这个调查结果较为可信。现在的问题,不在于造假者多么疯狂和猖獗,而是在于造假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生存的土壤。正如本次调查显示的那样,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有意无意宽容甚至参与作假。比如68.7%的人“明知是盗版书却依然购买”,47.9%的人“明知是冒牌服装却依然购买”,31.6%的人承认自己曾“考试作弊”,16.6%的人承认“论文抄袭”,14.2%的人“明知是假发票却依然购买”,5.9%的人承认自己“学历作假”。

  造假何以无处不在?讨论起这个问题的根源,有人归咎于公共管理,认为管理、执法部门对造假缺乏监控,处罚又太轻,使得造假成本低、风险小、获益大。在假冒伪劣产品遍地的语境下,管理执法当然难辞其咎。只是大量的“造假”依托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无法上升到“被执法”的管理高度,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打假的责任在谁?本次调查中,87.6%的人首选“政府”,其次是“法律法规”(66.1%),46.6%的人认为是“行业协会”,40.2%的人认为责任在“公众”,14.6%的人选择“民间打假人”。但公共管理和公共执法部门却同时呼吁,要提高公共社会的“反假”力量。

  无可回避,造假风行与管理失控有相当程度的必然联系。但在管理失控和执法不到位的“面子”之后还有一个“里子”,那就是公平规则失守所导致的社会诚信危机。正像专家所言,“大家觉得遵守规则会吃亏,不守规则的人往往短期获利,在急功近利、法不责众的心态下很多人就开始破坏规则,参与作假。”

  在打假方面,制度性监管和执法性救赎是必然和必须的,但制度终归是靠人来执行的,再完善、再严厉的制度,能不能落实并发挥制度效能,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即便有严厉的惩处高悬头顶,破坏规则的行为也会铤而走险。在笔者看来,要塑造这种对于制度的自发的认同感,关键是要确保公平的规则不被逾越。要让基层一线医生不收红包,首先要“专家”少走穴;这就好比要让大学生不去抄袭论文,首先确保大学教授不能抄袭……无论是社会大规则,还是单位小规则,如果不能确保公平运行,人的心态就会由此而失衡。在“他抄我为什么不能抄”、“他走穴我就收红包”的失衡心态语境下,职业操守的缺失就催生出造假无处不在这个大茶几,而我们则都是这个茶几上的杯具。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4-5-29 10:10 , Processed in 6.06370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