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情逸致] 诗文联语 文字典故 文人轶事 (十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1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时珍采药问路
李时珍带着新收的徒弟庞显,进山采药,不避艰辛、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一天,来到松杉参天的深山之中。师徒二人觉得饥肠辘辘 ,要寻一个吃饭的地方 。前边是个三岔路口 ,不知哪个方向才有较近的村落。正巧 ,看见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从对面走来。庞显赶忙上前施礼问路,并说明是随师父李时珍进山采药来的。老人听了爽朗地笑道 :“原来是李郎中到了,久仰大名,不期有缘幸会,小老儿现有一诗求教 。”随即吟道 :
                                          老汉首如霜,龟峰眺武昌,
                                          万物入梦时,酸甜苦辣香。
                                          重阳花满枝,湘子谱乐章,
                                          昭君出塞去,低头思故乡。
李时珍抱拳答曰 :“此诗含八味药材,乃是白头翁、望江南、全蝎、五味子、野菊、神曲、王不留行、淮熟地是也。”老者笑曰 :“果然不错 !”随即用拐杖在地上写了一个“主”字,悠然而去。庞显看了半天,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李时珍说:“往左!”庞显还不明白 ,李时珍说 :“老人写这个'主’字,是'往’字的左边,故而是告诉我们往左去,便有村庄了。”庞显拍了拍脑门儿说:“咳,原来如此!”
                             

破哑谜解缙出歧路
解缙是明朝永乐年间翰林大学士,江西吉水人。他聪明好学,足智多谋,在当地名声很大。一天,解缙和两位堂兄去青原山佛堂宝殿拜佛。因为三人都是第一次去,只好边问路边走。一路上,他们过田野,穿山涧,涉小溪,翻崇岭,饱览春色美景,畅谈赏心乐事。当他们走出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来到山坡平坝的三叉路口时,只见路口中间长着棵驼背松树,树下立了一块石头,上面没有一个字,左、中、右三条路都是一样的宽,每一条都伸向深山老林。这里上不着店,下不着村,又不见行人。他们不知应走哪条路,急得团团转。正在这时 ,从中间那条路上走来一位荷锄背篓的采药老翁。解缙急忙迎上去,向老人作揖,恭恭敬敬地问 :“请问老翁 ,往青原山佛堂走哪条路?”老翁见解缙眉清目秀 ,矮墩墩,穿一身长衫,说话文诌诌,吉水口音,便反问道 :“公子可是解缙?”解缙点头说是,老翁也只是点点头,但并未回答应走哪条路,后来又默默地走到三叉路口的石头后面蹲着,把头向石头上伸一下,摊开左手掌举了举,又走到驼背树下向左转了两圈 ,回到石旁坐了一下 ,随即顺着解缙他们的来路走去。两位堂兄见此情景,急得直跺脚。解缙却笑着说 :“老翁已经给我们指了路 ,不过他没有直说 ,而是打了个哑谜考我们。”“何以见得?”两位堂兄又惊又喜,异口同声问。
解缙说:“石头出头是什么字?”“右字。”二位堂哥回答说。解缙又说 :“老翁不仅告诉了我们走右边那条路,还告诉我们走五里后,在有树的地方朝左拐两个弯,就到了。”两位堂兄回忆老翁的那些动作,觉得解缙所说有理,并说这位老翁真有他的,我们不妨试试。遵照老翁指示的路线,他们顺利地走到了青原山,拜谒了佛堂宝殿 。下午 ,那位采药的老翁也到这里朝佛。他一见解缙,就笑呵呵地迎上去,说 :“你不愧是吉水才子。”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解缙由衷地说 :“还得谢谢您那构思精巧的哑谜,否则我们现在都不知能否到这儿。”
            
               
解字谜唐寅得良师
相传明代大画家唐伯虎的老师沈石田,还是祝枝山为他找的呢!唐伯虎小时候家境不好,父亲在苏州开了个酒店,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酒店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常有文人墨客来饮酒吟诗,抒发情怀。唐伯虎从小就聪明伶俐 ,最喜画画 ,读书也很用功。到13 岁时 ,父亲就让他在店堂里帮着干活,不去上学了。唐伯虎于是利用空余时间看书、画画。画出得意的画就贴在店堂的墙上。
有一天,江南大才子祝枝山来到酒店喝酒,看到四壁贴了许多画。这些画虽带着稚气,但透出作者的灵性和才气。便问老板 :“这画是谁画的?”唐伯虎的父亲说:“我孩子画的。”祝枝山惊讶地说 :“噢 !小孩子画得这么好 !把他叫来我看看。”祝枝山年长唐伯虎10 岁,虽然年青,但在当地已很有名气,唐伯虎的父亲一听他要见儿子,就赶快把唐伯虎叫了来。祝枝山一见面就非常喜欢唐伯虎,问他 :“你这画画得不错,可念书?”“不念了 。”“为什么不念了?”“ 家里没人干活。”祝枝山听后 ,沉思了一会儿 ,说 :“这样吧,书我来教你,我再找位丹青妙手教你画画 。”说完就走了。不久,他又同当地著名的画师沈石田一同来到了酒店。沈石田细细地观看了唐伯虎的画,不住地点头,心想:这酒家少年是株好苗子 ,但不知才气如何 ,于是对唐伯虎说 :“我这有个字谜,你来猜猜看 。”便口占一谜 :“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还是树。这是个什么字?”唐伯虎略一思索,便挥笔写了个“彬”字,双手递给沈石田。
沈石田一看,十分高兴,便答应教他画画。但转身对祝枝山说 :“这孩子的画将来必定会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我只能给他引引路。”后来,唐伯虎的画果然超凡脱俗,别具一格,超过了沈石田。他们也就成了“忘年交”。
                           

批语隐含巧谜
传说,有个县令,他只有一个儿子,盼子成龙,给儿子请了位老师,让儿子天天跟着老师读书写字。无奈县令的儿子太笨,脑子不开窍,几年下来进步很小。儿子长到 20 岁了,县令想该给儿子扬扬名了。一天,他把才子祝枝山请到家里,让儿子送上一篇文章,硬要祝枝山挥毫题词。祝枝山一看,这文章狗屁不通,写什么呢?突然想起两句唐诗 ,便提笔写道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旁边还写着:“打两句成语。”
县令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奉承道:“上一句是'有声有色’,指公子文章精彩;下一句则当是'青云直上 ’,指公子前途无量 。”说得县令乐滋滋的,赶忙来向祝枝山道谢。祝枝山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县令说 :“ 谜底我已写在令郎大作的右下角了。”说罢,扬长而去。
祝枝山走后,县令急忙拿起儿子的文稿寻找起来,果然见右下角有一行小字,写的是 :“不知所云,离题万里 。”县令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那些拍马屁的也个个目瞪口呆,都悄悄地溜走了。
                             

瞿佑选亲谜试才女
明代文学家瞿佑,浙江杭州人。他年少时就颇有诗名,被当地人称之为神童。瞿佑 14 岁时,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来到杭州。瞿佑前往拜访,见杨维桢的《香奁八题》,便即席奉和,俊语叠出 ,受到杨的赏识 ,袖其稿而去。从此,瞿佑名声更大。成年后,许多名人雅士都想招其为婿,但他看了不少闺阁裙钗,都不中意。这一年元宵灯节,男女老幼都涌上街头,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瞿佑也随着人群边走边看灯。忽然,见对面一少女宜嗔宜喜,春风满面,窈窕妩媚,楚楚动人,便站在那儿呆呆地看了起来。小姐没有发现,贴身丫环却看在眼中。她见大名鼎鼎的瞿才子对小姐有情,十分高兴,回家后就如实禀报老太太。
老太太和老爷早就相中了瞿才子 ,只因听说他要求甚高,许多求亲者都被拒之门外 ,所以不敢贸然提亲 ,今听丫环一说,就决定促成此事。过几天,老爷就派人送去请帖,邀瞿才子来家赴宴。酒宴上 ,丫环倒酒 ,瞿认出是元宵节上所见小姐的丫环,心想真巧。这时,小姐的父亲说起小姐之事,瞿没有拒绝,但也没答应。他想,论外貌倒是个俊俏女子,就是不知其才学如何。稍加思索后,对老人说:“我这有一首咏物谜诗,请转交令嫒。”说罢,要来文房四宝,赋咏物诗一首 :“巧制功夫百炼钢,持来闺阁共行藏;双环对展鱼肠快,两股齐开燕尾长;随机镂出新花样,长在佳人玉指旁。”
老爷知这是瞿才子要考小姐,忙派人送进去,他知道这是难不住女儿的。果然,只一小会儿,丫环就将一纸香笺送到瞿佑手中,上面写着两个娟秀小字——剪刀。瞿佑一见,笑道 :“好一个才貌双全的闺阁淑女 !”老爷一听大喜,忙招呼女儿出来同瞿才
子相见。
                           

上下都无画
徐文长来到酒肆,立刻就有一群人围上来要求他出谜语。
徐文长说:“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横,是个什么字?”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用手蘸着水在桌子上一撇一横地写来写去怎么也写不成个字。
徐文长说 :“我写给你们看 :”他用手指蘸着水在桌上先写一“了”又在左边写一撇,成为“乃”字 ;然后又在“乃”
字下面又写一“ 了 ”再加一横,成为“子”字,合起来是一个“孕”字,大家拍手称妙。
徐文长又说:“二画大,二画小。是什么字?”
大家还是没有猜出。
徐文长便先写了个“ 二 ”,又加上一个“ 大 ”,成为“”,然后在下面又写了个“二 ”,再加上个“小”,成为“禾”,合起来是“秦”字。
徐文长又说 :“上无一画,下无一画,是个什么字?”
大家还是猜不出来。徐文长在桌上写了个“上”字 ,然后把下面的一横擦掉,其中立刻有个人高声说道 :“是个'卜’字!”
         
         
         
小解缙巧答曹尚书
明代有个曹尚书,有一年到江西去巡视。听说江西吉水有个神童叫解缙,便想亲自考察考察。那年解缙只有八岁,穿身粗布衣袄 ,当被叫到曹尚书面前时 ,露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曹尚书一看,不过是个乡下娃娃,能有什么文才可言。他决定出个题,煞煞解缙的傲气,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曹尚书出口就说 :“小犬无知嫌路窄 。”小解缙把胸脯一挺,接口答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抬手指天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解挥手指地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可弹?”这样一问一答十几个回合,始终难不倒小解缙。曹尚书也不得不另眼看待眼前的这个小毛孩子了。这时,一个地方官吏过来,在曹尚书耳边嘁嘁喳喳地说了一通。曹尚书脸上现出几分得意,马上抬头问解缙:“小公子,父母做何营生?”这时,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不了解底细的人都想知道如此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一定非同一般;知底细的人,都认为解缙这次肯定要出洋相了。
原来,解缙家很穷,为了维持家中生活,父亲成年在外卖烧饼,而母亲则天天在家推磨做豆腐。这样也只能勉强让一家人吃饱肚子。可是,像解缙父母这样的人,被上层人物认为是“下贱人 ”,做的是“下贱事 ”。当时,解缙若如实回答,必然引起满堂官员的耻笑;如果不据实回答,便有妄言之过。曹尚书知道底细 ,因此非常得意地看着解缙 。谁知解缙毫不犹豫 ,从容答道 :“父亲肩担日月街前卖 ,母亲在家推磨转乾坤 。”用谜面的形式说了出来,既实事求是,又十分得体。曹尚书听了不住地点头 ,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个聪明灵秀的孩子了。这件事在当地传开,解缙的名声更大了。
                                 

唐寅画扇
明朝时,宁王朱宸濠为伺机谋反而广泛网罗人才,聘唐伯虎到幕府。唐伯虎当时因蒙受会试案不白之冤,断绝了仕途之路 ,又不知道宁王的图谋,只希望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于是到了南昌宁王府。宁王把他安置在阳春书院。不久,唐伯虎发现了宁王的野心,便终日以诗酒自娱,佯狂佯醉,寻机走出虎口。宁王府中还招了一帮无赖之徒,其中有弟兄俩,一个李自然,一个李自芳,仗着朱宸濠之势力横行霸道。
有一天,李自然和李自芳找到了唐伯虎的起居处阳春书院,和唐伯虎纠缠了一阵后,从袖笼内摸出一把白面扇说 :“久闻解元公之名,今天烦请大笔一挥,画张扇面吧 。”唐伯虎真想把这两个恶奴轰出去 ,但为能脱离虎口 ,便强忍着与他们周旋。当下唐伯虎调好丹青,在扇面上画了一株丹桂。李自然假充斯文奉承道 :“唐先生真乃神笔,我辈好像闻到了扇面上的桂花香 。”李自芳也在一旁凑趣说:“真的好香啊!”唐伯虎看他们那副嘴脸,灵机一动,便在桂花边画了两只张牙舞爪的青壳蟹。两个蠢材那知其中机关,千恩万谢地拿走了。原来这是唐伯虎作的一则画谜 ,隐含四个字 :“ 横行乡(香)里 。”暗示两无赖像青壳蟹那样横行霸道。
   
                             
于谦考书童
明朝政治家 、诗人于谦有个书童,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于谦很喜欢他,也想培养他,所以经常给他指定书目叫他读。
一天,于谦得闲暇,想考考书童,便挥笔写了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写好后,命书童按诗中所写去买东西。书童拿着单子,边走边想,走着走着又回来了,原来他走了一圈也没想出谜底。于谦鼓励他,让他再想想,明天去买也不迟。书童想了一夜,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到街上买回一块磨刀石,一斤铁钉,一斤麦子和十斤黄豆。于谦看了,笑着说:“不对,不对!说说你为什么买这几样东西 。”书童说 :“磨刀石不是'千锤万凿出深山’吗?铁钉不是'烈火焚烧若等闲’吗?麦子磨成面粉 ,不是'粉身碎骨浑不怕’吗?豆子做成豆腐,不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吗?怎么不对?”于谦说 :“看来你是动脑子了 ,你说的也有点道理,但是我是叫你买一样东西。再想想看,什么时候想好了,什么时候去买。”书童又冥思苦想了一天,终于想了出来——石灰,他高高兴兴地上街买了回来 ,交给于谦。于谦一看,十分高兴地说:“对,对!就是要勤学苦练,多动脑筋,才会有大的进步 。”这首诗就是于谦的名诗《石灰吟》。

         
                  
祝枝山续春联
大年三十夜,大家都在家中吃年夜饭,街上冷冷清清。江南才子祝枝山却早早吃完晚饭,叫书童带上笔砚,上街闲逛去了。来到人称“两头蛇”家门口,只见门上刚贴上一幅大红的春联纸,还没有写字。祝枝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提起笔来就在纸上刷刷刷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 ”,下联是 :“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儿好女 ”。写完后,上上下下欣赏了一番,字写得铁划银钩,龙飞凤舞,心中十分满意。接着,又堂而皇之地写上落款:“姑苏祝枝山题”。
主仆二人相对一笑,就转到别处玩耍去了。这“两头蛇”是什么人?原来是苏州城里的恶讼师。他专门替有钱人家包打官司 ,欺压穷苦百姓 ,心狠手辣,奸刁刻薄,所以大家都叫他“两头蛇”。祝枝山早就想煞煞他的威风,替百姓们出口气了。
“两头蛇”年夜饭吃得醉醺醺的,正跌跌撞撞地想要出来写春联 ,早有家人来报,说大门上祝枝山已经题了一副对联。
“两头蛇”出来一看,顿时火冒三丈,心想:祝枝山啊祝枝山,你好大胆量,竟敢摸我老虎的尾巴,走着瞧吧!便吩咐家人把春联小心揭下放好。大年初一 ,“两头蛇”邀集一群狐朋狗友 ,来到明伦堂,指名要祝枝山去评理 。“两头蛇” 吩咐手下人拿出那副春联,开口就问 :“这副春联是你写的?”“不错。这里还有鄙人的落款呢。”“啥人叫你写的?”“咦,你怎么这般健忘?不是你自己请我写的吗?”祝枝山不慌不忙地回答。
“放屁!我啥辰光请你写的?”
“哈哈哈,不要发火嘛!大概三个月前你不是当着许多人
的面说过,总有一天要祝枝山写一幅字轴送给你吗?”
“呃,这个……”
原来当时苏州城里有两件稀罕的东西 :一是唐伯虎的画,一是祝枝山的字。许多达官贵人附庸风雅,都以得到这两件珍品为荣,却一个个碰了钉子,始终得不到 。“两头蛇”那天吃醉了酒,确实夸下海口,要搞一张祝枝山的墨宝来出出风头。
祝枝山冷笑几声,又说了下去 :“不过,要想得到祝大爷的字画,确实不易。平日大爷没空,大年三十上街闲逛,见你家大门口春联纸尚未题字,一时兴起为你写下这副对联,你不来谢我,反倒恩将仇报,不知是何道理!”“两头蛇”被气得胸口发闷,脸孔涨得像猪肝一样,结结巴巴地指着春联说:“你……不该大年三十……骂我,什么'不是好儿好女’,你你……是何道理。”祝枝山捋着胡须只顾笑,等他结巴着说完 ,才对众人说:“诸位请过来评评理,这么好的一副对联,他偏要往坏处想。”
众人这时都乖乖地围了上来,听祝枝山解释这副对联。只听祝枝山清清喉咙 ,不紧不慢地读起了春联来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儿好女。”啊!怎么是这个意思?在场的人一个个目瞪口呆 。“两头蛇”想不到祝枝山还有这一手,眼前一阵发黑,跌坐在太师椅里 ,再也说不出话来。原来,祝枝山用的是“断句法”,对这副对联 ,不同的断法有不同的含义 ,祝枝山就是靠此法捉弄“两头蛇”的。
      
               
      
心字为何少一点
徐文长认识的一个小贩,在山阴城(即今绍兴)开了个点心店 ,请他给写个招牌,并作几条谜语挂在店里以吸引顾客,他都答应了。除了许多谜语吸引人以外,最吸引人的还是他这块招牌上的“点心店”三个字 ,“心”字的中间少了一点。这件事传开去,前来看稀奇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个店的生意十分兴隆。虽然一些谜语渐渐都被人猜完了,而这个招牌仍然吸引着很多的人。后来有人向店主指出 :“招牌上的心字少了一点,分明是个错字,这是徐文长欺侮你这个人不识字啊 。”店主人不好意思去找徐文长改,就请此人把“心”字中间的一点添了上去。从此变成了完整的“点心店 ”,大家就再也不会感到稀奇有趣了,所以顾客也就一天天地少了起来。店主人只好又去请徐文长帮忙想点吸引顾客的办法。徐文长说:你这个店,是专门点空肚子人的店,所以我给你写的“心”字是个空肚子的“心 ”,大家空着肚子才来吃你的点心,现在你把空肚子填饱了,谁还来吃你的东西呢?”店主听了,后悔莫及。
                              

有土方能成卦
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狂士”,他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称为《三言》流传于世 。他还编了一本《智囊》,共十部二十八卷,受到世人的喜爱。又是一位制谜和猜谜的妙手。
一次,冯梦龙来到吴江,和当地才子叶仲韶一起在街头漫步 ,见一个卦摊前面围满了人。他灵机一动,便对叶仲韶说:“素闻才子文思敏捷,解诗破谜如洪炉点雪,我出个谜儿当面教。”说完就吟道:
                                                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席地。
                                                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
叶仲韶沉思片刻,拱拱手说 :“学士大人,触景生情,妙哉妙哉!”说着用手指了指那个卦摊。说:“此字要靠上下两块土方能成卦,然否?”冯梦龙点点头说道:“君有此才,必中金榜。”
                                 

和尚员外争口角
明朝时候,在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寺院,寺院旁边是赵员外的大庄院,他们两家经常为临界的地产而发生口角。有一天,两家又为一口井争吵起来。寺里的主持和尚和员外老爷亲自出马,吵着吵着竟然扭打到一起,互相揪着去见官。这时,被一个7 岁的小孩看见了。就编了一支歌唱起来:
                                            和尚和员外,口角争起来。
                                            两者不相让,扭打到一块。
                                            和尚不像和尚,员外不像员外。
和尚和员外听见路旁的小孩在讥讽他们不像和尚不像员外,老羞成怒,便拉着小孩一同去见官。县官问是怎么回事,员外就把争这一口井的事说了一遍 ,又告小孩辱骂他们。小孩说:“我说的是一个字谜。”县官一听,哈哈一笑说:我明白了。
                                                  两家一口井,我给分解开,
                                                  上半属和尚,下半给员外。
和尚一听不乐意了,便对县官说 :“大老爷,这井的水全在下半截,你给我上半截,有什么用呀?”县官笑了笑说 :“我解的是这个小孩的字谜,至于你们两家的这口井,还是以合用为好,互相礼让。和尚要用时就属和尚,员外要用时,就属员外。你们两者相合,这里就有' 赏’,如果相争,可真是和尚不像和尚,员外不像员外了。”小孩拍手叫道:“县官断得对,断得对!”县官说:“还是你这小孩聪明。”这小孩就是后来有名的才子徐文长。
         
                     
四才子夜行制谜
文征明 、祝枝山、唐寅(伯虎)、徐士祯称为明代吴中四才子。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过从甚密。有一天他们在唐伯虎家里聚会,直到天黑,各自才打着灯笼回去。唐伯虎提灯相送。这时,文征明说,我说个谜大家猜猜:
                                          竹将军筑城自卫,纸将军四面包围,
                                          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住后背。
祝枝山也有趣地说:“我也有个谜:
                                        淡竹枳壳制防风,一枝红花藏当中,
                                        熟地或许用半夏,生地车前仗此公。”
唐伯虎因刚刚娶了秋香,忽然记起前时混在奴仆群中学到
的民歌,便接着吟道:
                                        口抹脂胭一点红,随你万里任西东,
                                        竹丝皮纸纵然密,也怕旁人一口风。
徐士祯则因最近情场失意,不免带有点伤心味道地吟道:
                                          墙里开花墙外红,心想采花路不通,
                                          通得路来花又谢,一场欢喜一场空。
四人吟罢便互相举起灯笼相对而笑,然后揖别。
                              

祝枝山拜访唐伯虎
有一天,祝枝山去访唐伯虎,刚一进门,唐伯虎就迎上前来说 :“祝兄来得正巧,我刚做了一则灯谜,你若猜对了,才能接待你。”祝枝山笑着说:“猜谜是我的拿手戏,你有什么好谜,倒要领教。”唐伯虎说:“那你就听着:
                                      言说青山青又青,二人土上说原因,
                                      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每一句猜一字,四字是两句话。”祝枝山听完,推开唐伯虎就走进堂中 ,在太师椅上一坐,然后说 :“唐老弟,先送杯茶来如何?”唐伯虎一听,知道他已猜中了,就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香茶,笑说:“祝兄猜谜高手,果然名不虚传!”原来谜底的四个字就是“请坐,奉茶”。
     
                        
梅香泡茶
祝枝山有一个女佣,名唤梅香,她日常服侍主人左右,和在招待客人的当中 ,耳濡目染,也成了一个猜谜对诗的能手,时常和主人以谜语对答,非常默契,深得祝枝山的喜欢。
一天,唐伯虎来访,祝枝山说声 :“梅香,来,泡茶 !”梅香即应声道 :“晓得,泡去哉 !”少顷,梅香就端上两杯茶来,却都放在祝枝山面前,听主人发落。唐伯虎有点不解,心想,这又是要用谜来难我了。果然,祝枝山笑着说 :“刚才我与梅香的对话,是一则谜语,要求打七言诗一句,打得中方能饮茶。”唐伯虎笑着边想边自语 :“梅香 ,定与春有关,茶乃草、木 、人……他一下记起宋代张栻的《春日偶成》中有句“ 春到人间草木知 ”,对了,他喊“梅香,来 ”,正是“春到”二字 ,“茶”就是“人间草木 ”,梅香答:“晓得”,正是“知”字。于是他大声把这句诗念了出来。祝枝山笑说:“对了,猜得好,猜得捷,请用茶。”唐伯虎接过茶来,忽然又若有所思地说:“这个谜很精彩,可谓字字相扣。可惜你喊的是'泡茶 ,这个'泡’字是多余的了!”祝枝山哈哈大笑说 :“君不闻梅香又说了声' 泡去哉 ’吗?” 客人笑得几乎把刚饮进口的茶都喷出来,大呼:“妙!妙!”
                              

祝枝山闯席
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三人是好朋友,经常在一块儿饮酒作诗作画。一次,唐伯虎和文征明二人瞒着祝枝山在一起喝酒 ,不料被祝枝山知道了,便也闯过来吃酒,还得意地吟道:“今朝吃福好,不请我自到 。”说罢,举杯就要喝酒。唐伯虎止住他说 :“今天我们饮酒 ,有个规矩,须先即景吟诗一首,作为谜面 ,打一昆虫名 ,说得对才能饮,说得不对,就不能饮。”说罢,唐伯虎首先吟道:
                                            菜肴香,老酒醇,不唤自来是此君,
                                              不怕别人来嫌恶,撞到席上自营营。
文征明接着吟道:
                                            华灯灭,睡意浓,不唤自来是此君,
                                            贪馋嘴脸生来厌,空腹偷吃自钻营。
祝枝山听了,知道分明是在嘲弄他。便假装不懂,厚着脸皮也吟了一首:
                                                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惜盘中食,
                                              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丝)。
吟罢,三人一起大笑,举杯痛饮。不用自己说出谜底,前面二人是用苍蝇、蚊子的特点来讥讽祝枝山的贪嘴。而祝枝山却用蚕的满腹经纶来自我矜夸,为自己挽回面子,都是意在双关,运用得十分巧妙。
         
                       
无一是
祝枝山家里有一个花园,园中奇花异草甚多,尤以牡丹为最盛。一年春天,正当牡丹盛开的时候,祝枝山请朋友们来园中赏牡丹 ,并请大家评选花魁 。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点魏紫,有的选姚黄,有的点赵粉,有的选乌龙戏墨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唐伯虎在一旁笑而不语,众人问他选中哪一种?他微微一笑说:
                                                          百无一是。
大家甚为惊愕。这么好的牡丹难道你唐伯虎一种也看不上吗?便又都去问祝枝山,祝枝山听了大家的话也笑了一笑,说了一句:
                                                          自无一是。
大家更是不解。等待公布评选结果的时候,大家才明白,唐伯虎和祝枝山所点的都是白牡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4-5-17 11:05 , Processed in 6.066994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