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情逸致] 诗文联语 文字典故 文人轶事 (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1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半副对联
有个大盐商,请郑板桥写副对联。遇到这种富豪,郑板桥毫不客气地出价要1000 两银子 。盐商一再讨价还价,郑板桥答应降价一半,并说 :“我写字是要先付钱的 。” 盐商送来500 两银子,郑板桥收好,铺开纸,写下:
                                                    饱暖豪富讲风雅
说声:“拿走吧!”富豪急了:“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郑板桥说 :“你不也只给了一半钱吗?”盐商无可奈何,只得乖乖地再拿出500 两银子,这样,郑板桥才写出下联:
                                                    饥寒画人爱银钱
盐商指着下联说 :“你怎么……”郑板桥哈哈一笑 :“你说我怎么这么没出息,是不是?你们有银子,才想高雅,我们没钱,当然得爱财如命呀!”
                                 

峨眉三苏祠
三苏祠在眉山县城内,是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洵(1006 —1066 )、苏轼(1036 —1101 )、苏辙(1039 —1112 )父子三人的故居,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为纪念三苏父子,就地改宅为祠。三苏父子位居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苏洵精通六经百家,挥笔千言,博辩雄伟,为古今所称颂。苏轼号东坡,他的诗、词、散文不仅达到当时的高峰,而且影响深远,驰誉中外。宋代四大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其中苏轼当推首位。他的绘画姿态横生,别开生面。苏辙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登进士,他一生勤于创作,其政论文章和诗歌散文都达到了文学史上较高的水平。三苏祠正门的楹联写的是:
                                                  一门父子三祠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解放以后,三苏祠焕然一新,成为人们吸取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胜地。
                                   

自愧姓秦
清代乾隆朝,有位江宁人秦大士考取了进士,写得一手好文章 ,很有点名气 。多亏皇上比较开明,只重才学,不查祖宗,否则秦大士无论如何也休想作官。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宋朝大奸臣秦桧的后人。一次,他与几个朋友游杭州西湖,一路笑谈,不知不觉到了岳庙、岳坟一带。大家一想,坏啦,怎么来这儿了?这里庙内有岳飞的塑像,坟前有秦桧和夫人王氏的跪像,而且那脖子
上还分别挂着一副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是摹仿秦桧的口气写的:我本是没良心的人,可要是有个好媳妇,何至于闹到现在这样整日跪着的下场;下联是摹仿秦桧老婆的口气写的:我虽然是长舌妇,吹枕边风给你出过坏主意,可要不是你这老贼心狠手毒,害死岳飞,我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让千人啐、万人骂。 游到这里,秦大士一言不发。偏偏同行者有位不知根底的人对他说 :“涧泉兄,是不是也题上一联呢?”
大家心里一阵发毛: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好在秦大士并不恼怒,神情坦然地吟出一联,为自己解了围: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数一数二人家
传说一年春节前夕,乾隆皇帝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下来私访。他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偶然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内容口气很大,可是看这户人家却是贫寒之家,这副对联是: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惊地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主人胆子真大,乾隆回到宫里,让人下去查访是谁敢出此狂言 。很快查出来 ,是出自一个10 岁孩童之手。于是,乾隆皇帝便叫这个孩子来审问。这个孩子被推到皇帝面前,他还只是个 10 来岁的小孩,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吗?”小孩眨眨眼睛,从容地说 :“我这春联写的是这家的事儿,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数一数二’了 。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 ,这炮引一点,当然要'惊天惊地 ’,这是下联。再说横批,那是说的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 ,写他宰刀一握 ,'先斩后奏’,这怎么是犯了王法呢?” 乾隆听了很高兴,赶忙让人放了孩子,并让人送他去县学读书。
                                 

雅俗成趣
古时候,有个秀才出身的财主,经常爱吟诗作对,卖弄聪明 。一天 ,他在门前看见一个樵夫担柴走过来,忽然诗兴勃发,便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对诗。樵夫放下挑子,财主指着柴捆诌出一个长联: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来变成柴,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吟罢 ,逼着樵夫对出一个下联来 。那农民平时颇有点才华,现在被逼得没办法,想了想,随口说道:
                        老爷吃饭不吃屎,饭进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屎。
站在跟前看热闹的人,都说:“对得好,对得好!”财主听了 ,气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这一雅一俗,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一种幽默辛辣的艺术效果。
         
                     
为何演戏
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鸣盛,出生在嘉定(在今上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特别用功地学习,在少年时就很能写诗作对,显示出他的才气。在他的家乡,因为一些水利灌溉方面的问题,本村和邻村经常闹纠纷,以至打架,后来,请来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进行调解。经过了一番工作以后,两村人决定唱一台戏,一块儿热热闹闹地了结这场祖辈留传下来的纠纷。
开戏的那天,各村的头面人物都到了戏台前。有人提议说,应该写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把在场的老学究王汝翰推出来执笔写,王挥笔写道:
                                              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
王汝翰写完上联,正想怎样写下联,忽然看见了本村里的小鸣盛,他觉得应该让王鸣盛显示一下才华,于是,他就叫这位少年来答下联。王鸣盛接过笔,写下了下联:
                                              假梨园,排忧非,冰释嫌疑
一联出口,大家都夸赞不止,于是,一台好戏热热闹闹地开演了。这里的“假 ”,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依仗、假借的意思。
                              
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位于高原湖泊滇池的北岸。亭榭长栏,巍峨壮观,湖光山色,绿树红花,风景优美怡人。大观楼有一副对联,全联共有一百八十个字,为清人孙髯所撰。文辞意境极好,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
            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
              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从空间上着笔,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下联从时间上落墨,吊古抒怀,寄托着不胜感慨之情。对于这幅长联游人多有诗词吟咏赞叹。这幅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是陕西三原人,一生怀才不遇,晚年流落昆明。一天,孙髯到大观楼游览,遇到一些文人雅士正在饮酒作乐,吟诗写文,为清王朝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不由得摇头叹气。众人看他如此举动,便用嘲讽的口气说:“你有本事就来写吧,何必如此 。”孙髯一听,心潮起伏,提笔一口气写了一百八十字的长联。众人见此情景,无不为之惊倒。后来,昆明文人陆树堂把这副长联镌刻为联匾,悬挂在大观楼正面临水的大门上,以供观赏。
                              

游湖得妙联
王尔烈小时候因为家中很贫穷,念完四年书就到千山龙泉寺去干活,可是他一有空儿就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有一天 ,元空方丈带领小和尚划船游湖。 船划到大安寺时,寺中有一个小尼姑在湖边打水,她看见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便笑了,说出一句: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此联出得很形象 ,船上的小和尚听了,没有人能对上来,他们羞得脸都红了。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地瞅瞅小尼姑打水的样子,一句下联随口而出: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人们一想这句下联,可不是吗?小尼姑打水时,与湖中的影子相映,恰好是一根绳子系着两个美人。这联句解了大家的围。
元空方丈见王尔烈这么有才气,特别喜欢他,把他正式收为学生,精心培养他。不久,王尔烈的学问大有长进,后来成了皇上的老师。
                              

戒鸦片联
鸦片烟输入中国后 ,鸦片烟馆遍及城乡 ,吸毒者日益增多,腐败的清政府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不顾民族的危亡,对此蔓延全国的毒品,却熟视无睹,他们口头上喊“禁烟 ”,只不过是玩弄贼喊捉贼的把戏而已 。结果是:禁者禁,贩者贩,吸者吸,当官的带头吸,老百姓跟着吸,富的吸穷,穷的吸死。凡是吸鸦片烟的人,人人骨瘦如柴,精神颓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东亚病夫”的耻称,就是由此而来。为了劝告吸毒者戒烟,有人在鸦片烟馆门前贴上了一副发人深省的对联:
                                          因火成烟,若不撇除真是苦;
                                          舍官作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对联的作者语重心长,用心良苦,为了民族的存亡,唤醒人民大众抵制鸦片的输入,告诫吸毒者可悲的下场,创作了这副生动形象的对联。对联以“烟馆”二字冠首,又以“苦人”二字结尾,“若”与“苦”只有一撇之分,“入”与“人”在回返之别,字字入扣,毫不含糊,机智巧慧,实为一副不可多得的妙联。
                              

压倒三江
传说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出了麻烦。应试的举子们都是当地名士,一连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们“考”得灰溜溜地回来了。皇上又命王尔烈前去。举子们听说王尔烈是北方人,更瞧不起他,有人说 :“北方人出题,顶不错出个'学而时习之’。”王尔烈听说,也不介意。按规定要连考三场,王尔烈的三个考题都是以“学而时习之”之题作文章,并要求不得重复。这可把举子们难坏了。有的不服气,说 :“我们是不做这等文章的 。”在王尔烈的住处贴了半副对联:
                                              江南千水千山千才子
王尔烈回来,挥笔写了下联,也贴在门上: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接着,他把自己以“学而时习之”之题所做的三篇文章贴出来。众人一看,风采各异,气象万千,不由得对王尔烈大加赞叹。有个学子请王尔烈写幅字,王尔烈写道: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
                                          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从此,“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叔嫂斗才
宋湘是晚清时代的才子,他这人从小就聪慧过人,童年时吟诗作联的名气在乡里是很有名的。他的家里有一个嫂子,也很有才学,叔嫂俩经常互相作对联,求得长进。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便对宋湘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出了一句上联,就麻烦你答对,替我解开难题。”宋湘一听嫂子的话,知道这是在有意考自己呢。于是就傲慢地说 :“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嫂子听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也对不上来 ,只见他的脸由红变白 ,又由白变红,他后悔自己口出大言,没法收场了。到了晚上 ,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 ,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 :“我找到了下联了,嫂子,您听——”说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这下联与上联对得天衣无缝,使得嫂子无可挑剔,她不得不相信宋湘真是名不虚传的才子。
         
                     
少年于谦
有一次,于谦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出一联道: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随口应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大为惊异。于谦被选为“博士弟子员”后,一天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像,坐莲花,
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
                                            一芥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
众人听了,同声称赞:“对的妙!对的妙!”
                              

劝君也来两杯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文人石清泉浪迹天涯。这一日,来到湖北松滋的古乐乡 。这个乡的人,文化层次比较高,传说不论农夫,还是老人、小孩,都能对对子。石清泉看见在一棵大树下,有几位村夫,围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令他惊奇的是,这些人虽是农村衣着,说起话来却非常文雅,他在旁边听呆了。忽然 ,听见一个老者,高声说道 :“再添三盏 !”这时,静立一旁的石清泉,情不自禁地脱口说了一句:
                                        高朋满座,尽是有识才士,欢声笑语,呼人再添三盏
众人这才发现,有一个外乡人在这里。听这话,分明是以联会友的高手,但一时却不知怎样答对才好。还是这位老者机敏,拱手一揖,说道:
                                      先生过誉,不知何方贵客?酒短情长,劝君也来两杯
说罢,众人纷纷起立,请客人到上座。石清泉心想,说这个地方的人会作对子,果然名不虚传。


必须挂在正位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每逢过生日,都大讲排场,京内、京外的大臣除了送寿礼,还要送寿联。又赶上嘉庆作寿,朝内几个大臣都绞尽脑汁,要写出令皇上满意的对子。大家陆续把寿联裱好,送进宫里,只有一位新翰林迟迟未交 。别人问起,他却说 :“我的寿联若是交上去,肯定要悬挂在正中的位置 ,到那时,把各位大人的比下去了,怎么好意思?”众位听了直咋舌 :“摆正位那是何等荣耀的事,论资历哪里轮到你哟 !”于是,跟他开玩笑 :“你的寿联如果真挂在正位,我们都设宴向你祝贺。”到皇上寿辰这天,寿堂之上,果然在正位挂着新翰林的对联。各位大臣一看,上面写的是: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把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拼起来,竟然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位清朝皇帝的年号。如同祖
宗牌位一般,皇上怎敢放到偏位上去?
                             

鸿雁与蚕
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都在做着济世救民的事,他不但以抵抗英国侵略者焚烧鸦片而有名,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特别擅长对对联。有一次,林则徐陪着老师去郊游。老师看见江边鸿雁飞翔,马上触景生情,出了一个对句给林则徐:
                                                  鸿是江边鸟
林则徐听到老师的联句后,他忽然想到农户家养的那些白光光的蚕,于是就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蚕为天下虫
老师听了小则徐的对联 ,非常高兴 ,夸奖他对得好。原来,老师出的上联 ,可以有两种意思解释,一是指眼前的景,鸿雁这种鸟经常生活在江边 ,二是“鸿”这个字可以拆开来,“江”字边加一“鸟”字,这是拆字联,林则徐完全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以“蚕”对“鸿 ”,巧妙地把“蚕”字拆成上边一个“天 ”,下边一个“虫”字,很符合拆字的要求。同时,又是在说,蚕这种昆虫是经常在露天底下养的。以“虫”对“鸟”,构思很新奇,怪不得老师直夸奖他呢!
                              

吃掉乾坤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成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他从小很聪明,性情豪放,胆识过人,有一番抱负。
魏源8 岁时去县里参加童子试 。县令见他年幼 ,便先考他,县令指着画着太极图的茶杯,出上句道:
                                                  杯中含太极
魏源听了,想想后,马上答道:
                                                  腹内孕乾坤
县令很惊奇 :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抱负,而且答得这么快,真是难得,可是,他又担心这是他事先背好的句子,正好碰上了,于是便又追问了一句“什么叫乾坤?”魏源回答说 :“天地是乾坤呀,这是《易经》上说的 。”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两块麦饼,又接着说:“这一块好比是天,这一块好比是地,如今我把它们吃下去,不就是天地在胸,腹孕乾坤了吗?既然胸怀天地,从今以后就得想想天地间的大事了。”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不住地夸赞他。
                              

陶澍击鼓
清代的陶澍 ,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勤学好问,而且胸怀大志,人们都很喜欢他。9 岁那年 ,在除夕之夜,他看见祖父在屋里屋外点了好多盏灯,便问祖父为啥要点这么多灯。他的祖父特别疼爱这个聪明的小孙子,便出了一个联句来回答他的提问。这个联句是: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
本来,聪明的陶澍知道点灯是敬神祭祀祖先的,可往年点没有今年多,所以才故意问爷爷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祖父却用联句来回答他 ,而且答得还这么妙。于是,他就动开了脑筋。猛然,他跑走了。他的祖父很奇怪:孙子为什么跑了呢?正在琢磨时,只见陶澍搬来了一面鼓。猛擂猛打起来,声音好大呀!全家人都被鼓声惊动了,人人都感到纳闷,祖父问他 :“好好的,你怎么敲起鼓来了?”陶澍答道: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祖父听了孙子的联句,高兴地大笑道 :“好句子呀 ,'代天地扬威’。”陶澍也笑着说 :“那是因为先有爷爷的'替乾坤增色’呀!”
                                 

杨溥巧对县令
明朝大臣杨溥,小时候聪明伶俐,才华过人。一次,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恳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一看是个小孩,就说 :“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可以释放 。”接着,县官说出了一联:
                                            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
这个联语,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是百姓都属他管。杨溥听后,稍思片刻,应声对道: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个答联,非常含蓄地说出了要求县官照应。县官点头称赞 :“对的好!”让衙役放了他的父亲。这副对联,巧妙地将“圖”字,分剖为四个“口”字和一个“十”字,将“傘”字,分剖为五个“人”字和一个“十字。这副巧对可以说是拆字联中的典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4-5-17 14:38 , Processed in 6.065042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