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休闲灌水] 博士生威胁学位论文不过就跳楼 老师不敢当严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8日08:26    东方网-文汇报
  南京河海大学一位女老师日前爆料称,在给“测量学”考试打完分数后,她接到了一位学生的短信。这位曾经当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威胁老师说,如果不把其分数提至优秀就会报复,并表示“我有本事让你痛苦”。

  这起“短信门”事件不过是一个极端个例,却展露了大学师生间的一种紧张关系。记者调查获悉,在大学,学生向老师“讨分数”的现象屡有发生,并呈逐渐升级的态势。面对学生的非正当请求,教师本该坚持底线,但实际上,如今很多大学老师已经不敢当“严师”。

  老师不能承受之重

  复旦大学一位教龄超过20年的文科院系资深教授,过去向来以“严厉”出名,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真正敢选他课的学生并不多。他通常会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告知,他不会轻易打“A”,因为“A”只给真正优秀的学生;而对于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打C等、打D等成绩时绝不会手软。在他看来,名校治学本该如此。

  但眼下,这位教授的打分风格却悄悄变了,他仍然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高,但“尽量不给学生打低分”。

  变化来自于一些麻烦,尽管是经年累月的,但也让教授越来越感到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他告诉记者,除了在考试前后会收到来自学生的“讨分短信”外,更有些学生甚至会在考试成绩公布后,跑到老师办公室使出一些更强硬的手段。

  “曾有个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分数,一定要我阐明考试成绩从A、A-、B+、B一直到D等的具体评分标准,并解释他没有得更高分的理由。”让执教文科的教授来回答这一提问,显然难度不小。

  除了应对前来“理论”的学生外,他还要时而忍受来自低分学生的发泄和愤怒。“个别同学会冲着老师发脾气,声明你给了他有史以来的最低分,而他过去一贯是如何如何优秀……”

  时至今日,这位教授仍然坚持一条底线:绝不修改成绩。但外校同行给他捎来的一些不便公开的“真人真事”,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如今的师生关系。

  “曾有个博士生威胁导师,如果学位论文不让过,就直接从教学楼上跳下去。”而在和导师提要求时,这位研究生的论文甚至还没有写完。言下之意,即是让导师代写——如此生死博弈留给导师,让谁都会感到压力剧增。

  教授们头痛的问题是:面对一些为了讨分而发出“威胁”预警的学生,老师们缺乏辩白或者自我防范的手段。“学生来闹的时候,老师不可能立刻拿出录音笔当场录音;万一出了事情,老师就百口莫辩。”

  评分越严,压力越大

  单纯的师生关系逐渐变味,无疑是大学学风功利化的一种体现。

  说起来,大学生也很无奈。他们之所以如此计较分数,乃是因为在如今的大学,分数捆绑着太多关涉学生直接利益的东西——奖学金评定、出国交流机会、班干部当选以及今后留学、深造、就业等,都与考试分数密切相关,好的机会更与绩点排名挂钩。

  担心前途受损,这是学生和老师在分数上“讨价还价”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对老师来说,要继续坚持学术高标准,有时候要应对的是来自群体的压力。

  去年,上海交大就上演过一次“挂科门”风波。该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后,08级学生中将近一半不及格。有学生就在学校BBS上发帖质疑老师的教学效果:“如果一门课有10%的学生不及格,那可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如果一个年级有一半学生不及格,老师难辞其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日前也撰文坦陈了自己被学生集体“讨分数”的经历:2008年9月初,他执教的本科必修课程“中华文明通论”的考分登出,找他要分的不下两三百人次,还有网络声讨。因挨个回答的任务实在太重,他就在教师节那天,不顾家人和弟子劝阻,起草长篇公开信,委托学生发表在校园网上,对学生的要分理由逐条批评,遂平息事态。

  就业率让名校有顾忌

  让一些大学教师真正失望的是,当他们还试图坚守立场、严格要求学生时,学校却并没有很“给力”。

  在同济大学任教的一位青年学者告诉记者,该校教务部门在学科考试打分方面有具体规定,对每门课的优良率设有相应比例。比如,一门课的优良率不能超过70%,这是一个上限规定;而对于打不及格这样的低分成绩,教务部门尽管没有设置下限规定,但也在不同场合“吹风”,希望教师不要对学生太苛刻。

  “老实说,给学生评分是教师的权利,教务部门的量化指标和规定本来就是对教授治学的一种弱化。”但这位青年学者分析,校方对老师打分的“建议”,以及对学生的宽容,其实都与大学生就业率有关。“学校可能考虑到,如果本校给分低,别的学校给分高,那么势必会导致本校学生在求职市场上处于劣势,学校的品牌也会受到影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青年教师很坦率地讲述了内心对于学生的看法:今天的大学生几乎是“人力资源”的代名词,进大学只是为了出去后能找份体面、高薪的工作,而非追求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掘;换言之,那个读大学意味着接受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谈及校园里的学生讨分现象,教授们感到很矛盾。这种扰乱教学秩序、有违考试公平的行为本身很“可鄙”,但又处处有声音预示如今的学生也很“可怜”。对大学来说,就业率就如同高考指挥棒之于中学那样严酷——为了向职场证明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是优质劳动力,大学老师正不得不在学生的请求和校方的暗示之下,降低学术评价的要求,在考试分数上“放水”。

  本报记者樊丽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4-4-28 16:45 , Processed in 6.06468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