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盘点2009上半年学术造假事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14:1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

    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近日,多篇发表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的中国论文因涉嫌造假,被这些期刊撤销。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和课题组主要成员。

    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包括吴理茂、李连达,其中,吴理茂是李连达主持的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对于中医学界而言,这篇文章所揭示的药学理论令人振奋,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它使得饱受非议的中医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地位。

    没想到,这篇文章却因为另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出现了“穿帮”的镜头——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2008年第60卷刊登一篇文章,作者依次为: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6人。其实验过程和目的与上述文章所反映的情况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慢性心肌梗塞,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竟然高度一致。“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不同,获得的数据却相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祝国光分析说,”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要么两个都是假的。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

    进一步调查发现,2008年3月,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发表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7人联合署名的文章《丹酚酸B对于大鼠大面积心肌梗塞的心脏保护作用》也是假的,其数据完全是从上述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SA药理学》和《药理学通报》上的两篇论文中克隆的。

    此外,2008年3月,由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7人共同署名的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的文章,所用的数据也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于上述三篇文章中有的数据。《本草疗法研究》发现这篇论文的造假事实后将其撤销。

    对于学校老师中出现的论文造假行为,浙大校长杨卫表示,抵制学术腐败,维护学术道德,是浙大的责任。学校把这一事件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反面教材,加强对研究生、博士后和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教育。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他表示,对涉及学术不端的事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2.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今年2月11日下午4时08分,由一名署名为“卫道市”的网友在《中国学术论坛》的“原创论坛”首先发出了一篇题为“看大教授如何抄文章”的帖子。随后这篇帖子被网友在不同网站社区大量转载。

    据发帖人说,他自己是“搞生物科学研究的,在阅读专业文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李庆生发表在2003年的一篇题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简析》的论文中,在论述“有关生命科学发展趋势方面竟然与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一名为周济的学者公开发表过的论文——《试论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且其中这些相似的文字在两篇文章中的区别只是:“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同而已,在加了一些例子之后,把主要观点性质的段落完全照搬了下来”。这位发帖人还说,经过他的统计,其中“相同的段落基本上达到了将近3000字,占了文章总字数的1/3.”

    6天后,网友nongfu250自称费了很大力气找到了两篇文章,比较后发现,李庆生论文中有2800字完全与名叫周济的学者的论文雷同,内容占李论文的1/4。

    第七天,一网友以“游客”身份发表《事实胜于雄辩——请还给云南中医学院李庆生教授清白》,提出对比:李的这篇文章约7900余字,而他的研究“结题材料汇编”共约6万字;向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议方案”近5万字;出版的1部专著共24600多字;在李的这篇文章中,认可周济的观点并与其文章相同或近似的表述约为1500字。

    3月29日,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责成该学院学术委员会迅速对院长李庆生一事作出鉴定。4月3日,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进主持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审阅鉴定材料,参考外请同行专家书面意见基础上,一致形成李庆生教授所著《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简析》一文是否抄袭周济教授所著《现代生物科学法的新特点》和《试论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的鉴定意见。鉴定意见为过度引用且引用不当,主要依据是李庆生的文章并非原创性论文,而是一篇引导性综述文章;他引用周济的文章篇幅过多,引用量过大,且没有采用引号将引文单独列出,或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脚和在正文中加以说明。而对于李庆生的另外3篇是否属于一稿多投,鉴定意见是不属于,但有不妥之处。

    云南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翠岗在进行通报时表示,李庆生教授目前已总体上认同鉴定结论,并作了自我批评,省委高校工会和省教育厅已要求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


3.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

    据2009年4月22日《解放日报》,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陈湛匀因两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被通报,已被学校免除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并撤销了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职。据悉,《上海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已经成文,并正加快审批和修改。校方表示,依据这一规范和办法,可能对陈湛匀做出进一步处理,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报,在2007年第6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上,陈湛匀发表论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研究》,全文约 9100字,其中抄袭2300字,抄袭率约25%.同时发现,在2007年5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的论文,约5500字中抄袭1660字,抄袭率超过30%.这两篇论文,均为陈湛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这一项目也已被撤销。

    据通报称,上海大学陈湛匀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研究》,发表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全文约9100字,其中抄袭2300字,抄袭率约为25%。

    阶段性成果之二《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2007年5月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文约5500字,其中抄袭1660字,抄袭率达30%以上。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根据有关规定,撤销陈湛匀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并请各单位从这一事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进一步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特别是后期管理,严把项目成果‘出口关’”。

    陈湛匀是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拥有博士头衔和教授职称,并且是上海大学学术带头人,曾主持完成中国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重点项目共四十一项,获取中国国家和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奖项十六项,一九九三年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此外还兼任了上海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粮食经济学会会长、上海亚太财经研究中心主任等众多职务。



4.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指认弟子黄晓军剽窃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5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血液病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发布会,指称其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在参评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时,存在剽窃、侵夺他人研究成果等行为,并公开相关证据,“仅仅在黄晓军申请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申请书(推荐书)一项中就存在大量伪造实验数据、伪造科学事实、严重的学术侵夺情况”。

    78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为这事从去年年底忙到现在,春节也没有休息。他戴着老花眼镜,一页一页地审核学生的申奖材料,得出了上百页的揭露学生剽窃他的学术成果的报告,并将该报告公之于众。

    5月7日,陆道培和8名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申报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剽窃自陆道培。

    他说像这样的造假剽窃行为,造假者应当被开除。他还说,如果黄晓军这样的论文都不算造假,那么北大就没有假论文了。

    黄晓军——他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起跟随他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后来接任了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一职——黄在一份书面材料上直指陆道培对他的检举是“无稽之谈”,并认为此事恰恰反映了陆道培的学术霸权作风。

    陆说:以下状况需要改变——负责人、主任、所长,不论是否真正参与项目,都必须在文章排名中,都应该是科技奖的第一完成人。

    针对陆道培指称弟子学术造假一事,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指出,目前学术界在有造假问题发生时,都是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来调查、处罚,外界无法对当事人做出处罚行为,比如开除造假者、禁止其继续带学生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单位、学校并没有一个细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术行为,对剽窃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郑也夫认为,外界舆论压力在学术打假上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这件事情有没有正式调查机构不是关键,关键是要让其他学者发出声音。”

    他说,除了这件事涉及的单位,其他相关学者的意见很重要。在国外,发生学术造假时间,舆论起到的作用很明显。但在国内,很多单位对造假处罚力度不大,甚至是不进行处罚,置舆论压力于不顾,让人痛心。



5.“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5月21日中午12时31分,有网友在“天涯社区”论坛的“天涯杂谈”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直接用替换键搞定,我无语了》的帖子。发帖人写道:

    “昨晚在期刊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无意中下载了这两篇硕士论文,看着题目就觉得有点诡异,打开来细看,我K,原来真是抄袭的啊,而且抄的还特别夸张,直接用替换键搞定。学术造假的新闻、论文抄袭的故事咱也听多了看多了,但看到这样抄袭的还是第一次,这可是硕士论文啊……”

    发帖人小萧所指的“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是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这篇被指“抄袭”的论文题为《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 “作者:袁×;指导教师:杨××教授;答辩日期:2007年11月;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8年3月19日”。而被抄袭的对象是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作者:曾××;指导教师:胡××教授;答辩日期:2006年12月27日;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年7月16日。”

    这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就连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也TMD一模一样。

    小萧一共列出了5处内容,分别摘自论文的中文摘要、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从贴出的内容看,两篇论文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抄袭”4个字,用户可以得到几千万条搜索结果。近年来,因论文抄袭引发的新闻事件也比比皆是。2008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了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贾某因抄袭被检举而受到取消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处罚;今年也发生了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广东商学院一名副教授被指抄袭重庆长江师范学院一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的事件。还有一些论文抄袭事件虽未被媒体报道,却被举报人发到网上“曝光”。在小萧发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的帖子前,有网友将另一学位论文抄袭的例子发在博客中,题目取名为“奇闻:居然有如此大胆抄袭的学位论文!”。也有网友在小萧发的帖子后回复说, “名字都没改的我都见过,这个算啥最牛。”

   
6.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

    据《东方早报》报道,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涉嫌抄袭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

    记者经过比对发现,《何谓“理论”?》至少有80%的内容复制王凌云的文章。

    王凌云要求,陆、杨两人必须在媒体上公开承认抄袭并向他道歉。与此同时,促使《哲学研究》将该论文的著作权归还给他,并给予必要的经济赔偿。

    记者从辽宁大学了解到,上述文章“抄袭”的事实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这一事件的相关细节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王山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学校在看到网上相关报道后,立即向陆杰荣了解到具体情况:杨伦本科及硕士阶段在辽宁大学就读,硕士生导师为陆杰荣,其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博士学位。几个月前,杨伦给陆杰荣邮来多篇论文,称“要准备博士毕业论文,请老师帮忙修改”。陆杰荣阅读后挑出两篇较好的进行了修改,寄回给杨伦,其中包括《何谓“理论”?》一文。之后,杨伦打来电话,说想在期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但需要有陆杰荣的第一署名,以“提高身价”,陆经过询问被告知该论文是学生本人所写,便同意了这一要求。

    王山说,目前学校已经要求杨伦出面澄清此事,并做好后续道歉及赔偿事宜。

    王山认为,这一事件属于学生“拉大旗作虎皮”。陆杰荣并非事件直接责任人,但存在一定“失查”责任,学校将针对此事加强管理。

    有人认为,学生为方便在一些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署上知名学者的名字,在学界并非个案,况且“挂名者”也能依靠论文数量较多,得到评优晋级、争取课题等机会,即所谓“双赢”。对此,应加强管理。



7.更牛抄袭论文:除致谢外一字不差

    两篇硕士学位论文,除“致谢”内容不同外,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

    被网友们戏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的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刚刚平息,华中师范大学又爆出一起论文抄袭事件,一篇署名为胡春林的硕士论文与广西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高度雷同。此事被网友们戏称为:论文抄袭“没有最牛,只有更牛”。

    经过华中师大迅速调查后,胡春林承认硕士论文属抄袭。华中师范大学6月2日下午决定:撤销胡春林硕士学位,并收回硕士学位证书。他的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给予其行政记过处分。

    某高校博士在做博士论文查资料时偶然搜到了两篇标题都为《试论财经领域的新闻舆论监督》的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的胡春林和广西大学的黄晓慧。获得学位的年度分别是2004年和2003年。

    经过仔细比较后发现,胡版论文与黄版论文除最后的“致谢”内容不一样,从头至尾几乎全是复制加粘贴,连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也一模一样。“这也太嚣张了吧!”这一发现很快在网上形成了热议。

    华中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谭根稳表示,端午节放假前,学院接到一位自称为上海某高校博士生电话,举报胡春林论文涉嫌抄袭。5月27日,文学院迅速召集两位副教授,对两篇论文逐字进行比对核查。

    6月2日下午,在文学院提供的一份鉴定报告上,记者看到,两篇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导言、结束语、附录、参考文献全部雷同。正文雷同,除了以下三点:一、胡版第4页三级标题比黄版少1、2、3;二、第三章第1节引用学者6点意见,黄版的为1、2……6,胡版为第一、第二……第六;三、第三章第2 节,黄版一、二后为“,”,胡版的为“、”。除字体大小、页码顺序外,其余高度雷同。

    华中师大文学院胡院长表示,鉴定结果出来后,学院迅速与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联系,甚至通过电子邮件与在韩国出差的委员取得联系,迅速形成统一意见:决不姑息,严肃处理,建议学校取消胡春林硕士学位。2日下午,胡春林硕士学位被学校撤销。

    据了解,防论文抄袭检测软件系统已经在华中师范大学应用。但有网友发帖指出,除科技手段外,关键还是强化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把关,对学生论文进行全程督察、过程管理。在道德品行上严格要求,在学业上认真指导,将抄袭消灭于萌芽状态。

8.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事件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今年6月初,中国青年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举报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的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同时还举报因为抄袭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引发的学位作弊问题。举报者是该校两名女教师赖文和吴丽丽,赖文是该校基础医学院医古文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吴丽丽是该院中医学专业副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硕士生导师。举报材料包括两本论文复印件和一份长达几万字的投诉材料。材料中称,从开始举报到现在已经一年有余,非但举报没有进展,还在校内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她们一定要讨个说法。

    徐志伟,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导。近年来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取得多项教学科研成果。

    该校网站资料显示,1997年徐志伟被评为博导,2001年转评为教授,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之间,在职攻读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事情就发生在这段时间。据赖文讲述,徐志伟作为学校校长,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地粘贴过来,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论文题目也基本相同,都是研究有关“逍遥散”的。

    赖文、吴丽丽认定徐文是抄袭自敖文:徐文全文约51000字,与敖文粘贴式雷同字数约22300字,全文雷同字数比例近44%.多处文字、标点、英文单词拼写甚至排版错误都完全相同,雷同文段显然是从敖文的电子版上复制粘贴下来的。奇怪的是,徐文中的“英文摘要”有五处与自己的“中文摘要”对不上,反而与敖文的“中文摘要”完全吻合;实验数据两文完全一致,文中试验小白鼠的体重数据完全相同,甚至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数(单位:克);另外,雷同的文段还出现文字、标点甚至排版“错则同错”的现象,比如“大椎穴”都误写成“大推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漏写“蛎”字等。


9.西南交大副校长涉抄袭论文 校方委托第三方核定

    两年前有人举报,西南交大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庆此前公开发表的两篇署名论文涉嫌抄袭或过度引用,举报材料被发上网后引多方热议

    两年过去,学校及相关部门至今仍未公布结论。针对有关疑虑,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前晚称,校方就此早已展开调查,且有专家组给出初步结论,学校正委托更高级别的“第三方”专家组再次核定,“应该不超过两个月就会有结果”

    “从公开的举报材料来看,主要反映他的两篇署名论文涉嫌严重抄袭或过度引用。”西南交大一名知情教授称,2007年7~8月,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西南交大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庆,此前公开发表的署名论文涉嫌抄袭。举报材料很快被发在网上,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新语丝网站及一些高校学术论坛广泛传播。

    举报者反映,在《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论文———《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署名依次是袁智敏、黄庆、汪江洪,黄庆系第二署名作者),涉嫌抄袭钟波等人发表在《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上的论文———《组合预测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值确定方法》。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 年6月刊中,黄庆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涉嫌严重抄袭成思危等人的论文。

    对黄庆2000年6月所发论文,举报者罗列了20多条“证据”。除核心观点及核心内容涉嫌“抄袭”外,举报者同时还反映,黄庆的论文有多处文字、一些章节涉嫌抄袭。

    举报者所提供的证据及相关材料引来多方热议。但也有人提出,《统计与决策》署名有“黄庆”的论文是“学生抄袭论文时用了老师的名字”,抄袭者并非黄庆本人,黄庆的过失主要是对学生的行为失察,缺乏必要监管。

    前日晚,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向记者证实,学校确已对此展开调查,而且有专家组给出了初步结论。本着客观公正及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学校已把相关情况上报教育部,委托更高级别的“第三方”专家组进行核定,预计两个月之内将有最终结果。

    前日晚,记者致电黄庆本人。当被问及论文是否抄袭时,黄庆在电话中稍稍迟疑了一会儿。他称,自己刚刚出差回来,目前不方便就此接受采访。随后,他挂断电话。记者再次拨打,对方一直没再接听电话。

    西南交大校友资料显示,1981年,黄庆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被举报涉嫌抄袭的其中一篇论文,正是2000年6月公开发表的。因黄庆本人未接受采访,记者没能证实这篇被举报涉嫌抄袭的论文,是否系其博士毕业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5-5-6 02:23 , Processed in 6.070546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