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找回密码
 注册
帖子
查看: 4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剑鸣:从国际学术的维度审视中国当代学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16:5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会议的主题很有意思,参加这样的会感到很有兴趣。我们讨论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实际上是要从当代学术的角度来审视传统学术,从传统学术的角度来思考当代学术。如果要更透彻地理解我们当前的关切点,似乎还应增加一个维度,就是国际学术。只有在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和国际学术的三维空间中,我们的思路才会变得更加清晰。
  
实际上,自“西学东渐”以来,每一个时代的学者在思考当前的学术时,都离不开这种三维空间。胡适、陈寅恪、傅斯年这些留学归来的学者,早年受了很好的传统学术的熏陶,通过出洋又熟悉西学,回国后谈论国内的学术现状和出路,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的思考置于这种三维空间中。即使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学者,如陈垣、顾颉刚等人,也往往参照“西学”来观察和评论当时国内的学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与20世纪前期固然不完全一样,但并不是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需要取法于传统学术的地方很多,但当前更迫切的问题,似乎是如何使中国学术真正成为国际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说到“国际接轨”,总感到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轨”是早就存在的,我们只有去“接”的份。不过,中国学术要摆脱自说自话、闭门造车的状况,“接轨”是一个避免不了的过程。“接轨”有话语方式的层面,也包括技术程序。话语方式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也是“卑之无甚高论”;至于技术程序的问题,我觉得是可以先着手解决的。
  
先说一件很简单的事,就是论著后面要附一个参考书目,这个书目如何排列,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按照所引用论著的重要性来排列,但问题是“重要性”完全是主观的和个体的标准,作者认为重要的,读者不一定了解,也不一定认同。可见,他还没有弄清楚参考书目的作用。参考书目是作者与读者的一个“契约”,是作者向读者保证他看过这些书,用了这些材料;同时也是给读者查考提供方便。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办法,是英文(也包括其他西文语种)书目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别人去查。中文书目可以作者姓氏拼音字母为序,也可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列。总之要有一个大家都了解、都遵循的规则。
  
另一个技术性问题,是文章的长短。我们的期刊论文,短的一篇五六千字,长的也不过一万来字,实际上只是加长的“论文摘要”。按照研究规范,一篇论文要先介绍论题的学术史,可是,文章篇幅太短,学术史刚开个头,全文就该收尾了。一篇论文,要真正把问题讨论清楚,没有充分的篇幅是不可能的。当然。“环肥燕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硬抻篇幅也不好。但是,正规的期刊论文确实要有两三万字的篇幅,才可能讲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期刊上的论文在数量上可谓高产,一个人发表的论文,随便就是几十篇,甚至几百篇。我查过一些美国大牌学者的著述情况,有的一辈子发表的期刊论文不过几篇,多的也就是十来篇。我们的成名学者可以少发一点文章,把篇幅让出来,让正在成长的年轻学者多发一点;同时,我们的刊物也可以一期少登几篇,使文章的篇幅长一点。《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和《史学月刊》都登长文章,这个头带得好,令人钦佩。篇数少一点,篇幅长一点,大家发表的数量都少了,数字化的管理也就没有市场了。
  
我还想谈谈匿名审稿的事。这是个老话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好。过去做这件事有难度,因为稿件通过邮局寄来寄去,很费事;现在有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就方便多了。至于审稿费,我想,知名的学者哪里会在乎这点钱呢。按照美国学术界的惯例,杂志社找一个人审稿,那是一种信任和荣誉,一般是不给报酬的。他们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方式和伦理,我们是可以学的。不把匿名审稿制度建立起来,学术质量难以保证,抄袭和剽窃的丑闻,总是事后才被揭发出来。匿名审稿固然不能消除学术舞弊,但肯定可以减少一些。这样一来,我们的学术界不就能平静一点吗?
  
上面说的都是一些小事,但却属于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不把它们解决好,我们学术的前景如何,真是很让人担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晨鸟科技 ( 沪ICP备09012675号 )

GMT+8, 2025-5-28 18:43 , Processed in 5.85802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