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抄袭背后那要命的沉默
来源:邓海建   2022年07月12日
摘要:   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特有的“风景”:今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公开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多处存在抄袭。近4个月以来,质疑者和挺汪者展开多轮交锋。近日,两封针锋相对的公开信见诸媒体,共百余名中外学者参与论战。(7月11日《京华时报》)

很难想象,在号称要与国际学术接轨的语境里,环绕中国“一流高校”教授的抄袭疑云竟然可以兜兜转转小半年。学术这东西,很难清者自清的,往往只能越辩越明。但问题是,这个“辩”当遵循学术公信的轨道,有程序,有规则,有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结论。很遗憾,汪晖教授涉嫌抄袭事件似乎已经由严肃的学术争辩演变为兄弟朋友齐上阵的“民间演义”,丰富了媒体版面,增益了坊间遐想,却销毁着本就稀薄的学术氛围。

既然学术事件成为派系江湖上的一场厮杀,你就别指望清白或真相最终出场。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类似事件中,被指抄袭者回应不回应往往是一种自由,游离的舆论就像一把火,碰巧烧得旺一点,就能挤牙膏式地烧出一点端倪;如果碰巧大家都很忙,则举报就可能无人问津,真相也随之石沉海底。

真相迟滞之前,我们只有依据常识判断:学者之诚信,是为从业之羽毛,抄袭嫌疑犹如“褪毛”大辱,当事人若是清白,则必定寝食难安,定要搞个水落石出才是;至于学者所在院校或学位赐予单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辨识责任——这既是学术的,也是政治的,更应是一种避免声望遭受株连的应激反应。公信若失,则学术连扫地的斯文都不复存在。正因如此,国际而言,一旦涉嫌抄袭疑云四起,负有行政责任的校长院长会很快组织“调查委员会”,任命享有清誉、具有公信力、与涉嫌抄袭者和被抄袭者没有利益关联的第三方为“调查委员会”委员,授予“调查委员会”独立调查权。遗憾的是,数月过去,汪晖事件中的有关大学及社科院在一片喧嚣中竟诡异地淡定着——“尚未就此事展开调查”。

这种淡定,是要命的沉默。既看不出保护当事人的理性姿态,也拎不清对学术声誉敝帚自珍的头绪,却天长日久地放大着一个事实判断:中国的学术不端,已经丧失了清理门户的自洁功能。有人呼吁立法,有人呼吁严惩,但问题是,连道德的责罚都如此刀枪不入的学术界、与行政暧昧纠结的学术界,靠外部力量是否真的能重建秩序、重获新生?

谁也说不清,究竟哪个部门该对层出不穷的疑似抄袭事件负有“落槌”的责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真相的学术界,只能越来越像娱乐圈——秀者为王、混者升天。如此一来,依仗基础学术根基的国家创新与民族创意,终究只能是个传说。 (邓海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