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自爆家丑可以根治“学术不端”?
来源:东方网   2022年06月10日
摘要:教育部7日举行高校学风建设视频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重申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在会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披露了该校处理的几起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

 “零容忍”的口号感了千遍万遍,结果还是一如从前。从院士到学士,从教授到讲师,从期刊论文到学位论文,都浸淫于“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显规则中尽情狂欢。又是一场高校学风建设大会,勇敢一些的大学校长与书记,往往会表出反对学术腐败的态度和决心。清华大学的领导们便做到了这一点。这当然值得尊敬,要知道,其他一些大学的领导是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来观摩此会的。比如先前某西部著名交通大学一教授举报身为长江学者的同事学术造假,还被校长批为“不识大体,不顾大局”。

  勇气可嘉并不一定会引来掌声雷动。相反,网友们还可能非常“不买帐”:是兜不住了,才披露的吧?靠学校披露自家孩子的短处,能坚持多长时间呢?抑或是能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呢?足以见到,清华向教育部表功绩的作法并不招网友待见。

  在笔者看来,以上质疑虽都有质疑的道理,然而最根本的问题却不在这几方面。众所周知,学术腐败的根源在于大学行政化,大学行政化直接导致了大学里面的学术不独立,不独立的学术体制又滋生了大学氛围的犬儒化倾向,不敢说真话、不独立思考成了大学精神沦丧的最主要表现。这种环境下,学术腐败只是相应土壤中滋生的一个坏苗而已。

  显而易见,剔除学术腐败的最根本措施便是让大学去行政化。而不是要让行政的力量干预到所有学术领域。清华大学勇于揭露自家短处虽然勇气可嘉,可毕竟还是大学行政化的表现。问题在于,学术的问题当由学术自己来解决,大学里的行政官员就不该干预学术圈里来。不是说,大学里的行政官员没有裁判学术腐败的学识与能力,而是说,行政官员驾驭学术正是学术腐败的原因,依靠行政体制来解决学术中出现的问题,岂不成了“挖肉补疮”之举?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前曾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骑驴找驴”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发现不到自身的问题。大学校园只有彻底实现“教授治校”了,学术才可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用陈寅恪先生的话就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用学者丁学良的话就是,“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三教九流”。用行政体制、行政级别统一冠之,则难免将中国大学与中国学者的个性抹杀殆尽。

  学术的问题,当由学界人自己处理。依靠行政力量,虽然也能在表面上约束一下学术界的不良风气,但对于学术腐败问题的根本解决,却更像个“南辕北辙”的命题。只能说,行政揭露家丑,只是教育官员利用手中权力把玩的“权力美学”,好看好听,但也只能是看起来很美、听起来悦耳。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行政权力会时时刻刻保持对学术界“家丑必须外扬”的高尚情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