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不能"假打" | ||
来源:人民网 2022年06月08日 | ||
摘要:记者从教育部7日在京召开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上获悉,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调查、处理办法,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相互配合的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查处有据,守护学术良知。在研究生导师遴选、职称评聘中,对有学术行为不端者一票否决。会议要求所有高校都要为学生开设学术规范课程与讲座。 | ||
北京市教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昌大学、西北大学负责人在教育部主会场分别做典型发言,介绍了本地区、本单位加强学风教育、完善科研制度的措施、做法和经验。 据介绍,典型单位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为学术不端,清华大学近几年撤销医学院教师刘某的清华大学教授职务,并解除了聘用合同;对一名履历不实和论文一稿多投的教授职称申请者,取消其两年的申报资格;对发表的文章涉嫌抄袭的一名博士后作出退站处理。浙江大学近三年来共受理学术道德问题投诉20起,其中受行政处分6起(因学术不端行为1人受开除处分)、校内通报批评4起,另有3起经查实不涉及学术道德问题。南京大学撤销两名学术不端的教授的行政职务,暂停其博士生招生资格两年。今年1月,南昌大学11位论文答辩合格的研究生因查重率较高,其论文未被通过而延期毕业,还取消了一名被举报存在抄袭情况的已毕业研究生的学位。 典型单位注重改革学术评价等制度建设。北京大学开设了关于学术规范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学术规范的基本内涵,从根本上防范和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清华大学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每一位新进校教师和研究生都要签署 “学术诚信承诺书”。浙江大学实施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为年轻教师配备师德高尚、资深年长的教授作为职业导师,坚决防治“学阀”、“学霸”和学术裙带等不良现象。复旦大学对学术违规行为的调查、取证、审定等工作环节,以及学术处分、行政处分、司法处理,同行通告、处分期限和期满处理等惩戒标准都做了清晰界定。南昌大学逐步形成了从数量评价到质量评价、从个人评价到团队评价、从年度评价到任期评价的学术评价模式,加强技术预防,引进论文查重软件,在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环节严格把关。北京出台了“市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从项目立项申请到具体实施、从经费的执行到项目的验收都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防止弄虚作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