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媚官、媚富将失信于社会
来源:扬州晚报   2022年05月31日
摘要: 什么是学术不端?一般指的是以论著剽窃为主要形式的弄虚作假,这样的事情听得人都快耳朵生茧了,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另一种形式:媚官媚富。

有一句话:“学术是没有国王的王国”,考之历史,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的学术像今天这样发达,格物致知、经世致用,是今天学者的常态化生存之道。可是,透过发达的外象,我们却发现如今的学术王国越来越不纯净,怪相迭出,学术不端像传染病一样恣意扩散。什么是学术不端?一般指的是以论著剽窃为主要形式的弄虚作假,这样的事情听得人都快耳朵生茧了,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另一种形式:媚官媚富。

所谓“媚”者,就是逢迎,就是投其所好,学者媚官、媚富,就是立场侧向(倒向)权贵和财富,俯下身来,“甘言媚词”。媚词无外乎两种:一是取悦的好话;二是饰非的说辞。媚官、媚富的学者,又分两类,一类是明知故犯型,一类是浑然不觉型。莫论A型B型,最近我们就遇到了这么一位为他人文过饰非的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教授。

针对前一阵子民众对毒韭菜等食品安全的忧虑,陈院士开的方子是:食物多样化,什么都吃。他的意思是市面上至多有10%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换着花样买,会“有90%的机会买到合格菜”。陈院士还说:“这种食物多样化既有利于食品安全,促进营养均衡,还可以改善你的心理状态。”这就是陈院士的“买菜宝典”!

陈院士说的其实只是个持家常识,不会有人把他的话奉为真谛而于愈益严重的食品安全毫不介怀。让我们稍感兴趣的是他的后半段话中的“坏事变好事”的理论。在陈院士看来,有毒食品的生产者非但无罪,而且有功,若照《国语》,这些“有功烈于民者”,是要入国家“祀典”的。只是这样的荒诞逻辑我们似曾见过,比如每每发生天灾人祸,总要以表彰会的形式结局,把悲剧、惨剧演成皆大欢喜的喜剧。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掩饰某些人的责任,不用去追责、问责,当然也谈不上引以为戒、吃堑长智了。这也算是“为官之道”吧?难道陈院士是把学界当官场了吗?

康德说:“世上有两种东西让人敬畏,一是繁星密布的苍穹,一是内心的道德律。”学者治学可以自得其乐、自鸣得意,但在介入公共事件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心。像陈院士这样的学者遭社会诟病,估计不只是书生意气使然。我是在《国际先驱导报》一篇题为“我们的社会病了”的文章中读到陈院士“宏论”的。确如题旨,学者立言,罔顾社会影响,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只能证明我们这个社会真病了。知识分子不是圣人,不可能一点不入世,但古往今来,他们大抵代表着社会良知,大抵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如今连这一方“君子之国”的道德圣域也失守了,可想而知社会病得有多重。批评者叶匡政把这一类知识分子斥为“公公知识分子”,可谓一针见血。

至于陈院士,依其身份,大可不必去媚官、媚富,我们只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