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集体自首”让谁蒙羞? | ||
来源:荆楚网 2022年05月17日 | ||
摘要: 中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 英德市原教育局长受贿案中,自首后涉嫌收受“劳务费”的校长为98名;同时,全市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长涉案;这些校长向检方交代,他们收受了校服供应商几千元到万余元的“劳务费”,检方考虑数额不大,校长们也已悉数上交赃款,免予起诉,所以大部分涉案校长至今仍在职。 | ||
中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 英德市原教育局长受贿案中,自首后涉嫌收受“劳务费”的校长为98名;同时,全市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长涉案;这些校长向检方交代,他们收受了校服供应商几千元到万余元的“劳务费”,检方考虑数额不大,校长们也已悉数上交赃款,免予起诉,所以大部分涉案校长至今仍在职。 据报道,自首的98名校长中有一部分已经退休。去年,大部分校长依然被续聘,也就是说,当年收取“劳务费”的校长们,至今仍是“一校之长”。对于自首而不被起诉的理由,英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陈先敬表示“多数自首校长收到的“劳务费”,好几年才几千元,数额没有达到起刑标准,而且在自首时已将赃款上交,最后检方决定免予起诉”。这里我们不禁疑问,既然是自首,那么校长们上缴的“劳务费”金额自然是校长们自我鉴定而来,这种“自报家门”是否可靠?法律是否有必要介入“劳务费“的调查? “查处了市教育局局长,再处分这些校长,学校还怎么准备中考、高考?”这是陈先敬给予记者为何不起诉校长的疑问的另一理由。担心致使整个英德教育系统的瘫痪而影响孩子的中考和高考,决定不起诉,这位反贪局长的“全局观念“值得表扬,但法律是否能因为其一句话而为孩子让道值得深思。况且中考和高考之后呢?遗憾的是,反贪局长却没有解答我们的疑惑。这样的处理方式难免不让人多疑。 一个地区教育系统的集体坍塌,折射出的隐藏在“为人师表”后的利益黑洞之深令人咂舌。回到案件的背面,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仅有108万人口的县级市,一名教育局长的落马为何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制造近百位校长投案自首的多米罗骨牌效应? 一个教育局长,近百名校长,无一例外的身份是所在单位和学校的一把手,他们集体性的跨进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深渊,或许正是当今一把手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的现状投在教育系统的一个缩影而已。和其他单位相比,学校作为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又有其特点。一般来说,当校长能够“一手遮天”,其权力就几乎是处在一个监督的真空里,正所谓,绝对的权利带来绝对的腐败,此乃最好的注脚。而众校长向教育局长行贿且几乎无一幸免,足以说明部门层级贿赂潜规则对教育系统腐蚀之深。按理本应处于书斋之中的“为人师表”们,却深谙“有钱能使鬼推磨”之道,不得不让人想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古训。 从屡禁不止的学术不端、论文抄袭,卷入基建工程腐败案的大学校长,到因为会议或领导孩子结婚而给学生放假的荒谬做法,近些年来,关于校园的丑闻不断升级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灵魂工程师“们正从象牙塔中不断出走,走向金钱和权力媾和的利益圈,甚至走向谋求官阶升迁,权力寻租的黑洞。这样的校长和老师如何塑造教育的尊严?又如何确保教育的质量?看来,被“污染”的校园急需一场“祛魅”大战,否则,教育不保,国何以堪? 作为社会净化器的学校,屡屡为教育招来腐败的诘问,屡屡让学校和社会蒙羞,将中国教育拖入信任危机的泥潭,这是教育的耻辱?社会的耻辱?抑或是国家的耻辱?(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昌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