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5 c9 P; F! A, _* I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还记载: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写了四道制文,宋徽宗给了他特优的酬劳,赏赐了不少堪称无价之宝的御用之物。 2 b. N& d( \" Y9 |6 ~2 Z2 Z1 o& e3 Y. S
" G; d$ V* Q& C
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笔记《湘山野录》卷上记载: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宋仁宗读后“感泣弥月。明赐之外,悉以东宫旧玩密赍之”。皇帝要秘书写公文尚有恩赐,则臣下例有馈赠更不待言。如北宋名臣寇准拜相时,杨亿(字大年)撰写制书,其中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寇准认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给作者“例外赠百金。” 3 T; e. D4 s! t1 l' i 4 V. ~& I8 [- E3 N( B& {. C % m. M1 H5 U/ |7 V 明代的润笔,初期为个别现象,至中后期则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润笔对明朝中期以后的文化作品商品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翻开明代中期以后官员的文集,像严嵩、海瑞、张居正、汪道昆、王世贞等,不管是倾朝权贵,还是清正官绅,文集中都充斥了应酬性文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收了费的。即如海瑞,其闲居在家,有薄田四十余亩,却也为人作文,接受馈赠。如接受琼州府官员、书生以及乡绅请托,作《赠史方斋升浙藩大参序》、《赠总督府洋山陵公罗旁序》、《赠大尹吴秋塘德政序》等歌功颂德之文数十篇,作《寿顾母何氏八十三序》、《贺屈元礼生子序》等颂寿贺生之文数篇,以及《内江龚氏谱序》和《汴水寻源卷序》等,都是有酬谢的。* }; J! p# p% r( }' {( {- J* v+ O
9 c* B5 e( J8 S+ Y4 d& f' e
9 y" o. C) E; e 明代的润笔之风更盛。清初,病危的钱谦益,利用黄宗羲的文笔与自己的名气,三篇文章所得的润笔竟达三千两白银,这三篇文章是墓志铭、诗序和庄子注序。 + D5 U' J0 D8 b$ _ O% ^* u- e 1 h1 P9 K: v9 F/ T9 X # ~5 d' n$ `7 C( r! |5 F. x" v; E 清代的郑板桥晚年所写就的妙文《板桥润格》,更是对自己作品的润笔明码标价,他自订润笔费标准、拒收礼物,且作诗说:”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纸三千,任渠话旧任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其六亲不认,只认现银的姿态确实是惊世骇俗的。据考证,郑板桥写下《板桥润格》的乾隆中叶,每两银子约合五百文,每斗米价值六十文。也就是,郑氏每作一大幅,可买米五十斗,亦即一千斤米左右。; |, c3 ?" b O' w: I- ?- V0 X5 Y&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