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科技
标题:
从公布审查结果看工程院的勇气与魅力
[打印本页]
作者:
earlybird
时间:
2010-7-29 16:33
标题:
从公布审查结果看工程院的勇气与魅力
21封投诉信涉及18院士 中国工程院公布审查结果
掩耳盗铃、欲盖弥彰只能招致更大的怀疑和更深刻的不信任;相反,及时处理公众的投诉信,审慎地对院士这个学术精英群体中的学术腐败行为进行审查,乃是最明智的行为。正所谓谣言止于公开,形象塑于真诚,只有老老实实地重视民声公意,把真实的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公众,也就是本着真诚的态度,才能在公众面前塑造正面的形象。
自中国工程院新一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以来,共受理对院士的投诉信21件,涉及院士18人。据《科学时报》报道,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了对院士投诉信件的审查结果:其中有对研究成果归属提出异议的,有反映院士学术作风不民主的,有反映院士宣传伪科学等等,在对上述投诉信件进行认真细致审查后,工程院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不实的投诉,采取适当方式正面维护院士的声誉;对不属科学道德和学风范畴的问题,转有关行政单位处理,经查属实的,采取适当方式让院士本人了解和思考有关投诉内容。其中某位院士作为导师,其博士生发表的论文有剽窃行为,审查结果情况属实,院士作了自我检查。
说到科学史上的“公开”,非常巧的是,看到这条新闻前几个小时,笔者阅读了最新一期《读书》上一篇题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另一面》的文章,作者介绍挪威奥斯陆大学科学史教授弗里德曼的新书《选择卓越的 “政治”:在诺贝尔科学奖背后》。文中说,1974年,诺贝尔基金会决定逐年公开50年以上的评选档案,从而使从事科学史尤其是诺贝尔科学奖史的研究人员有机会一窥诺奖的庐山真面目。弗里德曼教授花了20多年时间,埋头故纸堆最终写成此书,为世人打开诺奖的“潘多拉盒子”,看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另一面。当然,书中免不了揭露诺奖评比中许多诸如涉及“关系”和政治的“不神圣”因素,但作者在最后对诺贝尔基金会的开放态度表示赞赏:我感觉到了诺贝尔基金会的开放态度(这同时意味着自我揭短的勇气),从而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一个更真实、全面的诺贝尔奖,也有可能赋予诺贝尔奖以永恒的魅力。
之所以用较长篇幅回顾科学史上的这段公案,是因为笔者从中国工程院公开对院士投诉信件审查结果的举措中,看到了与诺贝尔基金会公开档案同样令人赞赏的态度,这其中有自我揭短的勇气,有尊重舆论的开放精神,有纯洁科学的职业意识———工程院的这种态度将会在学术腐败为世人深恶痛绝的今天,赋予院士和科学职业以永恒的魅力。而且笔者也从工程院这一举措中领悟到一个道理:想让公众信仰科学,就要让从事科学的人坦荡地面对公众的监督和质疑。
确实,学术腐败之风在学术界有愈演愈烈之势,论文、数字造假,论文大段剽窃,学术研究论文发表商业化,职称评定科研成果功利化,这些都造成了国家创新能力的严重衰竭。最重要的是,学术界科研界蔓延的学术腐败,招致了公众对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真实水平的普遍性怀疑。这种对教授和研究员们职业道德的怀疑,也蔓延到对科学家创造出的科研成果甚至对科学的怀疑和悲观,很多局外人都带着“其中是不是有学术腐败”的有色眼镜看待很多论文和科研成果。更可怕的是,随着学术腐败的蔓延,人们怀疑的目光已经由研究基层向高层推进,院士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的学术头衔,更是处于被怀疑的风尖浪口。如何肃清怀疑,如何纯洁科学在公众心目的形象以重拾公众对科学的信仰和信心,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回避公众监督的目光行不行?对公众的投诉信或怀疑目光进行封杀,以“保护”圈内名誉行不行?当然不行。掩耳盗铃、欲盖弥彰只能招致更大的怀疑和更深刻的不信任;相反,及时处理公众的投诉信,审慎地对院士这个学术精英群体中的学术腐败行为进行审查,乃是最明智的行为。正所谓谣言止于公开,形象塑于真诚,只有老老实实地重视民声公意,把真实的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公众,也就是本着真诚的态度,才能在公众面前塑造正面的形象。从工程院的这次审查结果看,有许多投诉是不真实的,可想而知,如果不及时公开审查结果,院士的名声只能是雪上加霜江河日下。也许,目前学术科研界的腐败并没有公众想像的那么严重,只是因为学术科研界对于公众的声音缺少公开和及时回馈,才导致了成见日益加深。
正如工程院某负责人所言:允许投诉,规范地处理投诉,是院士制度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和群众对院士监督和约束的一个必要渠道和形式,是院士队伍建设中,对院士自律的一个必要补充,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维护院士群体荣誉性、纯洁性的良好愿望。
欢迎光临 晨鸟科技 (http://www.chenniao.com/cprofessor/)
Powered by Discuz! X3.2